AI+BIM+參數化+自動化施工,到底怎么玩兒?

    推送年(nian)月(yue)日 : 2018-03-16 09:42:12      編輯(ji) :     源(yuan)于 :

       
    來源于 
         1975年,“BIM之父”,喬治亞理工大學的Chuck Eastman教授創建了BIM理念。至今,BIM已處在應用發展階段。BIM理念的產生受到1973年全球石油危機的影響,全美都在考慮如何提高各行業的工作效率。Eastman教授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BIM,用于建筑工程的可視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設效率。我們又到了新一輪的全球能源危機、經濟衰退、急需提高工作效率的時代。
         70-80年代,在Hillyard提出的變量幾何和幾何約束思想的影響下,Gossard和研究小組利用多維線性方程組進行變量幾何法的求解原理發展出幾何約束的繪圖方法。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研究者將幾何推理、神經網絡等人工智能方法應用到設計之中。90年代至今,參數化設計已經廣泛運用在諸多領域,建筑領域由Zaha Hadid, Frank Gerhy等一批前沿建筑事務所對其進行了將近20年的發展和運用。參數化作為一個去人工化的工具,在建筑設計過程中確實提高了不少效率。
    而自動化建造從多維機器臂到3D打印建筑,都在快速發展之中,這兩種方式的結合也將讓建造變得更為快速和簡單。
    不遠的將來,建造一棟房子如同做一把椅子一樣,想換了就隨時拆掉,建筑垃圾會被從新粉碎成建筑材料,進行循環建造。建筑將淪為一種工業產品,一件沒有歸屬感的可被隨意拋棄的廉價商品。
         如果把AI+BIM+參數化+自動化施工整合起來,將成為一套建筑設計與建造流水線的生產過程。這里我不想對其設計水平進行討論,僅僅就這套模式對建筑行業工作方式、工作效率方面的改變做一些戰略性構想。
    一體化
    AI建筑師并不和人類建筑師一樣,是一個個真實的個體。AI建筑師是一體化的,你可以說它只有一個母體,根據工作需要立刻生成一個專屬的AI建筑師。
    任務完成,這個AI建筑師又化作一堆數據,有用的數據被吸收,無用的被刪除。可以說AI建筑師是一個,也是無數個,AI建筑師是母體的一個個分身。這就是AI建筑平臺的一體化。
    一體化可以把溝通成本降到最低,把工作效率極大化。一體化是一種知識共享的最大化,每一個AI建筑師都可以任意調用完整的母體知識儲備,并通過母體支撐其運算和分析工作。
    基地勘察
    這個工作由專項的低級AI建筑師就可以勝任。AI控制的無人機配合深度掃描攝像頭,對項目基地進行全方位勘察,對當地自然條件、地表條件、地質條件、交通人流狀況等諸多設計要素進行全方面收集和整理,并量化生成設計初始參數表單。
    方案設計
    在低級AI建筑師階段,還是由人類建筑師為設計主導,AI作為設計助理,進行數據收集、整理與消化,供人類建筑師參考。
    人類建筑師根據設計初始參數表單進行編程,調用的程序模塊也由AI預先生成,人類建筑師對模塊進行“組裝”,再對程序生成的建筑形態進行人工篩選,選出人工判別的最優方案。而在高級AI建筑師階段,人類建筑師只需要提出特定要求,由AI進行程序編寫,再由人工判別建筑形態。這一階段,人類建筑師更趨向于一個具備豐富人文藝術內涵的建筑產品分揀員,進行設計方案的篩選和調試工作。
     
    而到了超級AI建筑師階段,AI不再需要人類建筑師的參與,可視化設計部分完全省略,設計過程都是數字形式的存在。超級AI建筑師具備了人類建筑師的審美能力,可以獨立對建筑形態進行篩選判別。
    模擬
    有了AI建筑師的介入,數字建筑的一切參數,從日照模擬、熱效應模擬、節能環保模擬、人流模擬到造價成本的測算、抗震抗洪模擬,沒有一項是不能模擬的。這項工作幾乎0成本,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對設計進行糾錯和優化。
    協同作業
    而在協同建造方面,低級AI建筑師起到助理的作用,而高級AI建筑師和超級AI建筑師,都可獨立勝任。一個AI協作平臺,包括了勘察數據、設計數據、施工數據的匯總、整理、量化、編排、組合、再生。
    只要把對話窗口給到甲方和施工方,就可以全天候24小時發布指令協同工作。在AI建筑師和自動化施工機器人的協作下,施工圖紙和施工的誤差可以降到0,協同工作量也會大大降低,整個AI設計平臺的效率極大化。
    人類建筑工人也會被自動化建造機器所取代。由AI建筑師統領下的自動化建造將會更安全,更精準,更快速,更廉價,更高效。
    代理人與去代理化
    人類建筑師從建筑設計的主體一步步出讓自己的職業技能和社會地位。在低級AI階段,人類建筑師仍舊是設計主體。
    到了高級AI階段,人類建筑師很快會轉變成設計代理人,主體工作由AI來完成,人類建筑師主要是溝通和表現的載體。到了超級AI階段,將開展全方位的去人工化,去代理化,人類建筑師連代理人都做不了了。
    系統化
    AI建筑師不僅擅長建筑,更擅長城市規劃。如果把整個城市的交通、管線和基礎設施都交由AI來進行系統化設計和施工,一定會有條不紊,高效且大幅節約成本。
    不過我相信,人工智能建造的城市太過精確,太過確定,沒有隨機性,會導致一種過度的工業感而顯得死板乏味。
    人類建造的城市之所以有其豐富性,是因為人類會犯錯,人類很主觀,人類會突發奇想,這給了城市和建筑無限的可能性。要知道,不確定性才是我們的生活。
     
    裸奔的建筑師
    如何存活?
    這個問題最后還是歸結到模式化與個性化。凡是趨向于模式化的建筑設計團隊或公司,都將被AI建筑師取代。
    那些堅持個性化和想象力的建筑師尚有生存的空間,并且不得不走向高端定制的身份定位,他們想進行廣泛的社會建造的機會會越來越少。
    相比之下,Peter Zumthor這樣的建筑師很難被AI建筑師取代,他的建筑繼承了一種神性,并且飽含情感和人文情懷,他的建筑具有打動人的特質,這是AI建筑師難以企及的。Rem Koolhaas以強大的建筑理論和預見性的支撐,也不太容易被AI建筑師取代。
    而像Zaha Hadid,Frank Gerhy這樣看似極具個性和未來感卻已經被程序化的設計風格,很容易被AI建筑師取代,他們的建筑語言有章可循,而且具有容易識別的形式化符號。不論如何,這些建筑師年事已高,有的也已過世。在延緩衰老的科技還未成熟的今天,我想他們不太可能撐到超級AI全面取代人類建筑師的那個時代。
    年輕建筑師的代表之中,BIG這樣的創意型事務所正在變成大型商業事務所,它的程式化設計方法相當明顯,人類建筑師在那樣的訓練下也能做出類似的作品。
    在AI的諸多優勢的強攻下,不久的將來,BIG這樣的大型事務所為了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會更替大批人類建筑師,最后直至被AI建筑師蠶食殆盡。
    或許MAD這樣東方氣質的創意型建筑事務所會比BIG活的久一點,但人類建筑師的自我突破是多么地難,而AI建筑師的進化又是多么地迅速。
    AI建筑師可能出不了什么劃時代的偉大建筑作品,但滿足社會大部分建造的需求還是綽綽有余的。
    建筑學院應該教什么?
    建筑行業的人工智能化勢必會對建筑學院的教育體系產生巨大影響。一個很直接的影響就是,人類社會不再需要那么多人類建筑師,這會導致建筑學院大縮水。
    有水準的建筑學院會轉化成為大師班,專門培養不差錢的建筑貴族,以延續人類建筑學的發展。而大量的建筑學院會解散,或許會成為人工智能建筑平臺的知識庫,轉而培養AI建筑師而不是人類建筑師。待AI建筑師達到足以自學成才的水平,這些建筑學院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那么在2030年到來之前,在這十多年內,建筑學院應該教給學生什么?我想只有一個:創造力。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那些能被AI建筑師取代的地方。雖然建筑師的培養確實需要基本功的訓練,但現有的教學體系正在把學生培養成熟練操作各種程序和參數化建筑產品的分揀員。

    既沒有培養建筑師的手感,也沒有培養建筑師的創造力,連人文藝術素養的培養仍舊缺乏。這三點恰恰是未來十幾年后,這些年輕學生賴以生存和競爭的能力。未來可能很慘淡,但依舊選擇了建筑師這個職業的人們以及學者們,應該好好想一想建筑學的未來,好好想一想下一代建筑師的未來。
    誤區是一種自欺欺人和僥幸心理
    誤區一:
    人工智能可以解決老齡化國家的勞動力問題
    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將來配合自動化系統確實可以替代部分勞動力。人工智能的生產效率要達到最大化,就要最大限度地取代人類勞動者。這是野城提出的“人工智能生產效率第一定律”。
    根據這個定律,人工智能根據自身的智能化階段,不斷替代人類勞動者,不管你是哪個年齡層只要符合AI的替代標準,就會被其取代,直至最終替代全部人類勞動者。
    誤區二:
    人工智能可以把建筑師從繁重的工作中
    解放出來,更利于建筑師創作和思考
    在低人工智能的時期,確實是以人工智能和人類共同協作的方式來工作,這一有限的階段確實可以讓部分重復性畫圖的“建筑師繪圖員”從繁瑣枯燥的繪圖流程中解脫出來。
    AI一旦發展到高級人工智能,將會首先取代這些“建筑師繪圖員”。大型設計院和大型商業事務所將會義無反顧地大裁員來雇傭不需要社保和工資,不需要休息也不會罷工的AI建筑師。
    誤區三:
    職業建筑師是需要資質的,人工智能沒有資質
    就目前看來,注冊建筑師確實是建筑師的從業資質。一個建筑師需要有多年的從業經驗,再加上嚴格的理論和現場設計考試來選拔符合標準的建筑師。但這一資質在人工智能時代變得毫無意義,“一注”將沒有任何存在價值。
    注冊建筑師的標準是一種規范,凡是程式化的東西都會被人工智能輕而易舉地掌握,未來的AI建筑師100%會是注冊建筑師,也就是說所有AI建筑師都是一注的時候,一注還有任何存在的意義么?
    人類建筑師再去考一注又有何意義?!未來的建筑事務所的資質不是看你有多少一注人類建筑師,而是看你有多少超級AI建筑師。
    誤區四:人工智能可以提高甲方與建筑師的溝通和工作效率
    在低級和高級人工智能時代,AI作為 人類建筑師的助手,確實可以與甲方進行更有效的溝通。但發展到超級人工智能時代,AI將跳過人類建筑師,直接與甲方溝通。
    甲方也不再需要人類建筑師,他只要在人工智能平臺上雇一個任意代號任意性別的AI建筑師,一切交給它就可以了,沒有人類建筑師什么事兒了。

    現在有些剛剛開始搞人工智能建筑平臺的科技公司,我是很看好它們,但我很不看好人類建筑師。這些人工智能平臺剛開始的時候目標客戶還是人類建筑師,成為人類建筑師的得力幫手,并一起與其成長。
    智能平臺會從人類建筑師那里采集知識、經驗等數據,不斷完整大數據系統,再加上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功能,很快會自我進化為AI建筑師。這個過程就像無人駕駛汽車學習車主的駕車經驗習慣,最后可以擺脫車主的控制獨立成為AI駕駛員。
    而那些人類建筑師海量用戶,在有償使用AI建筑師的服務之后,最后都會淪為AI的藥渣。超級AI建筑師一旦養成,將會全面取代人類建筑師。
    誤區五:
    人機合一可以讓人類建筑師保住工作
    在超級人工智能階段,AI建筑師已經可以完全取代人類建筑師的工作。它可以直接與甲方溝通并滿足甲方的設計要求。
    人機合一是不是可以讓人類繼續參與工作?對于超級AI建筑師來說,人類建筑師的大腦是一個累贅,身體倒是可以利用。人類建筑師如果愿意貢獻軀殼,讓AI植入,或許可以象征性地保住建筑師身份。不過這無異于與撒旦簽了一份賣身契。
    對于AI來說,人類建筑師只是代理人,可以節省制造仿人機器人的成本,前提是這個人類建筑師要有足夠的表達溝通能力,要有良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或者甲方比較喜歡與人類溝通。
    當然這個人類建筑師還可以充當AI建筑師的移動電池,前提是這個建筑師得身強力壯提供更多的能量,不過這種肌肉男能量棒做代理人還是會嚇到甲方的吧。
    除此之外,AI建筑師并不需要人類建筑師參與設計。人類建筑師要工資,要吃喝拉撒,要睡覺,會生病,有情緒。這些都在耽誤Ai建筑師的工作效率,增加人機合一的成本。
    所以,人機合一沒有多少意義,最多只是人類的安慰劑。一旦人機合一,人類將會意識到自己的大腦是多么地慢,知識是多么地有限,自己是多么地蠢啊。
    一個以商業為目的的AI建筑平臺,是不會花那么多投入造福人機合一建筑師的,之后還要負擔傳統建筑公司的各種成本,本末倒置。
    人類建筑師,你就安心地失業吧。
         我們的未來
        我想我這篇文章對那些將要搞人工智能建筑平臺的科技公司,或者其它一類智能工作平臺的公司來說,不失為一套比較清晰的發展戰略。
    不過對于人類建筑師和建筑學院來說,可能不是個好消息。不過,與其等到危機到來,不如早點認清未來。
    說實話,我非常看好人工智能的未來,但我很不看好人類的未來。人工智能對人類而言價值巨大,但反過來未必,對于能夠自我進化的超級人工智能來說,人類對人工智能自身的價值微乎其微,甚至會成為進化的累贅。
    我仿佛看到在不遠的未來,在人工智能建造又遺棄的巨大廢墟城市之中,人類淪為人工智能狩獵的對象,成為一個個能源補給的人肉電池。